《网站重构》读书笔记3:问题似乎真的满严重

“第一章 99.9%的网站都是过时的”,这种“过时”不是因为设计时尚、客户需求的改变,而是被浏览器所累。他们部分地执行标准,并且发展出私有的标准对公共标准进行破坏,而网站的设计者为了“专业”,分别为他们量身定制不同的代码设计,从而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增加运营成本;或者干脆赌定一个浏览器,然后丧失掉一部分潜在浏览者。

对于非标准所可能产生的恶果,DHTML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有一个共同的概念,但是他却是没有共同标准规范的东西,甚至同一公司的不同版本支持的程度都会不一样。当年DHTML是火暴的话题,现在却无人问津,其中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浏览器的容错也把网站建设者宠坏了,很多不规范不正确的表述都可以看上去正常的方式运行,为今后的工作埋下隐患。“容错”本是为方便,但是方便给多了,便没有了规则。最好的方式是用纠错、提示来保证开发的正确,而不是经常性用容错来解决问题。

想想我以前做过的传统页面中表现形式的代码与表现内容的代码之间的比重,似乎表现形式的占大多数,查看源代码几乎满目的FONT、TABLE。如果把表现外观的任务交给CSS去处理,确实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的带宽浪费,同时可控制项目更多,更有发挥余地。只不过这种方式的技术含金量更高,入行的门槛也越高。要是今后以此为标杆来招聘网页设计人员,我不知道本地还能有几个人能称为合格的网页设计人员。作为身在其中的一名从业人员,该感到机遇还是压力?

看到这里,感觉“WEB标准”的推行也是一路蹒跚走来。一方面是积极倡导WEB设计人员使用标准,最大限度的使自己的作品规范起来,一方面努力在软件巨头中游说他们支持WEB标准。两者产生了互动,才造成如今“WEB标准”的热门话题。我第一次感受到切实的压力是Dreamweaver中发生的变化,它将文字的颜色属性作为CSS来对待,默认添加DTD,这让我当时有点不知所措。虽然可以通过修改设置和代码,让我回到以前的编辑习惯中,但是我那时切身感受到了饭碗的压力。

文中那个关于SERVER端压缩的辩论很有意思。确实表面上看,服务器端压缩可以解决流量问题,但是并非最佳方案。提出这个方案的一定不是一名完美主义者。本书作者在这第一章中“浏览器是个蹩脚外科大夫”的比喻,以及“‘向前兼容’是一些人举起的圣杯”的比喻实在辛辣。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