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重构》读书笔记11(完结):视野开阔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在第11章之后我有点失望,并没有什么新的实用的内容出现。

“第11章 使用浏览器 第一部分DOCTYPE转换和标准模式中”中谈到了浏览器触发标准模式的几个相关问题,以及个别浏览器向IE看齐的“近乎标准”是怎么回事。反正就是要手工写出完整URL的DTD,以免软件的问题导致发生错误。

“第12章 使用浏览器 第二部分:盒模型、BUG和工作区”中提到“W3C组织建议网页上的所有对象都放在一个盒中”,设计师通过控制盒的属性来进行设计。这本来是一个好的想法,但是不幸的是对“盒”的理解,浏览器们存在误差,导致了盒模型在很多情况下是失效的,除非边距、边界等空间参数都为“0”。文章中提到了“盒模型黑客程序”,“Hack”的定义很广泛,在这里是指利用IE5.X对CSS的解析程序的BUG完成兼容CSS的编写。另外IE还存在“空格BUG”,解决的方法是把HTML标记删减成无回车无空格的一堆代码。这个我是在过去的工作中自行解决了的问题。这样处理后的代码很难看,但是谁叫IE他老人家品味特殊呢。

“第13章 使用浏览器 第三部分:排版”主要讲的是字体问题。按照作者的观点,PX的尺寸设定在浏览器没有放缩功能的前提下是死板而且可能会造成使用问题的。而EM、磅值、字号关键字等方法都存在问题,那不是废话,干脆还是PX好了。然后用DOM解决字号放缩问题。

“第14章 可访问性基础”介绍了可访问性问题的相关背景和法律条款,以及一些对可访问性的错误理解。最耸人听闻的观点是作者认为闪烁的网页会引发癫痫发作,危害生命,所以这些问题在设计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我的天,外国佬真……真发达,可以去关注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但是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因为我在初中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患有癫痫的同学,不只一次在课堂上发作,样子实在太恐怖了。如果医学上闪烁的页面会导致癫痫发作,那么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设计者就应该避免去做可能造成访问者伤害的事情。其实我认为提高可访问性最大的优点还是在于“可以加深你对‘设计’的理解”、“能提高你的开发技术、开阔视野”、“提高你作为专业网络设计师的价值,使你更具竞争力”。

“第15章 使用基于DOM的脚本语言”给我描绘了一个很美好的画卷。在不刷新页面的前提下,基于DOM的脚本可以制造类似应用程序的使用体验,比如切换CSS样式表,排序表格数据等等。但是除了这些,没有更进一步的消息是我可以看明白的。

“第16章 CSS重新设计”是对后面所接触信息的一个总结,并把他应用在了作者为完成的示例中。在这一段里我惊奇的发现CSS竟然还有“p+p”、“img+h3”这样的选择器,真是学无止境啊。最后几页的代码,我是带着瞌睡扫描完的。

结尾,作者把所知的浏览器全都拿出来晒了晒,评点了一番,基本上没什么让人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没有一个浏览器是完美的,即使接近完美,但是如果用的人少,非主流也是个问题。

至此,《网站重构》全部看完。

这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做出符合WEB标准网页的教材,他是一本推广概念的书。除了说服之外,其中包含了很多花边消息,让读者对WEB设计的局面有了个相对深入的了解。如果需要更详尽的指导信息,就要借助于我桌上正放着的《CSS权威指南》和《HTML与XHTML权威指南》了。

概念已经形成,不管我是否有意去彻底执行它,WEB标准一定会影响我今后看待WEB设计的角度和高度。有两句话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收获,他的意义不仅仅限于WEB标准本身:

“不要停滞不前,不要拒绝接受全部观点。”“如果不是现在,那会是什么时候呢?如果不是你,那会是谁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