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外国人眼中的苦难史 ★★★★

本来是决定了晚上继续赶工的,临下班前接到老司机的电话,说是请我看电影。

“这多不好意思,晚上还要加班呢!”“是《南京》。”“那我准时到。”

传说这片子不会在南昌上映的,谁知道悄无声息地就来了。出钱制作该片的制片人在印象中好像是有点来头的,好像是个什么大电影公司的合伙人。因为一个美籍华人的自杀让他发现了这么一段被忽略的历史,于是他决定出钱拍摄该片。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这个电影没有金钱上的考虑,随便盗版、网络怎么传,只要有人看就是最好的回报。

媒体上说该片如何如何催泪,观影后的人们如何如何跟泪人似的,说得好像他们好像是没落家族的子孙捧着先辈相片呜呜地哭了一回,而且只有哀怨,只字不言其他。我不觉得这样一部影片仅仅只会给人带来悲伤,记者肯定忽略或者根本察觉不到其他不和谐的情绪。

前段时间简单看过了该片制作班底的介绍,虽然导演是个纪录片老手,但是我依然不看好这部影片的制作,因为这个工程如果仔细做,耗费绝对不仅仅是200万美元;而如果只是辑录当年的影像素材,那效果我估计不会好过已经出现过的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实际观看之后,发现还不如我的想像。我原本以为这部记录片会象BBC的历史探索片,或者央视的《探索发现》那样,由演员还原部分当年的场景,哪晓得该片请的演员只是作为一个陈述者,甚至屁股都不曾离开过座椅。作为纪录片,他的配乐,资料镜头和采访镜头配合,以及一些穿插都做得比较有意思,但是离我预期的“大气”实在太远。这个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他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从一个很小的面来看待那样一段历史。独特,但不是我预期的,因为他的名字是《南京》。

影片中的几个中国讲述者让人印象深刻。最让我心潮澎湃的是一段关于濒死的母亲给小孩哺乳的故事,在脑子里还原那样的场景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老人大都80-90岁高龄,看着他们的表情,观众无法不被他们感染。相对来说,那些演员扮演的讲述者就显得太轻,让我怀疑导演的这个设计是个失误,这种表现力甚至不如一个背景声,这种表演摆在真实的亲历者面前显得很假、很造作。其中有个华人女演员很面熟,好像是在《美梦成真》中扮演女儿的那个中国姑娘,那是我觉得非常美丽的一张脸,即使在此片中满脸暗斑老态,我依然觉得她的笑容非常的有味道。

外国人拍摄的南京自然不会很顺我们的胃口。我在影片一开始,我对这个片子的企图有点反感,他好像是在借日军暴行歌颂美国的亲善友好的形象。不过好在后面并没有刻意深入下去。影片的另一则海报也有点别扭,画面上是一个大大的瘦十字标记,我觉得怎么象基督教的十字军标记呢?该片有传教片的嫌疑?可能。另外,本片的票房可能确实不会太好,诺大的放映厅只有8个人。不过8个人并不寂寞,我觉得受到严重干扰的接电话声就有三次以上。另外作为一部西洋人眼中的中国纪录片,票价也确实有点高。难道指望能买得起日本汽车的大款来看这样一部电影吗?

片中有个传教士说,他并不反感日本人,而是觉得战争的可怕,如果哪天日本人遭受同样的苦难,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帮助日本人。是啊,我也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去帮助经受同样苦难的日本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