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高英培的火爆式幽默

睡觉前不听点东西总会觉得有啥事没干。找出以前的老碟,发现了一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高英培纪念专辑,于是这个月基本就是在听他了。

其实我以前比较腻味高英培,他说相声的时候总是火爆得有点夸张,肢体语言夸张,声音也夸张得有点飘移,加上他富泰的身段,让我觉得很累。

细数起来,对他的作品最熟悉的莫过《钓鱼》,属于讲故事的性质,加上《曲苑杂坛》的相声TV曾经翻拍过,所以觉得趣味性比较足,“仨糖饼”、“这一波刚过去”、“咸带鱼”都是经典;《孝子》出来以后,也许是因为高英培年纪大了,也许是我年纪大了,这才觉出高英培的幽默,笑料包袱也很足,“驾鹤西游”“爷爷走了”“花圈店”;在以前零碎的印象中还有对“万能胶”的记忆,那时候确实什么事情都是靠路子,长辈们坐在一起说的也是“路子”,高英培的相声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这种现象,与其说“辛辣讽刺”不如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还有《别扭话》也算是高英培的经典,这个段子好像是小学时候听的,那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说话的忌讳”,这个相声给我上了第一课,“断气”“谁的肠子”“送钟”都是经典笑料。

这个纪念专辑还有几段就听完了,现在看来高英培确实算一个重要的相声人物,从前觉得难受的“爆”现在看来是一种风格,而且有好几段相声的效果非常好。

在回顾这个专辑的时候我还发现高英培是一个喜欢拿白事开玩笑的人:《孝子》中的孙子给他买花圈,《大家研究》中他是花圈店的售货员,最有创意的是“万能胶”拿殡仪馆的车接新娘,《丧事喜办》中他又将一个丧事办成了一出闹剧,结果棺材入土为安了,乡长的爸爸因为棺材底不结实掉在了路上没人管。当年高英培去世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孝子》里的场面,觉得他的去世不是那么的哀伤,也许是因为他生前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吧。

080426补充:今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心一刻20080123的节目,赵炎和赵连甲说的《我死了以后》更离谱,赵炎直接在舞台上从头到尾都在说自己死了以后的事,包括自己的死亡证。这个相声有点当年的印象,印象更严重的是根据这个相声拍了个荒诞喜剧电影。

【年终清扫】关于相声的几个回忆

(该篇草稿最后编辑于2007-02-03 23:27:17,已成鸡肋,草草清理)

很早江西电台下午六点半有一档专门播相声的节目。以前听相声只能是零碎从电视看到,这么集中的广播节目应该对我的影响很深。

侯耀文的磁带是我初中在四姑家听到的,应该是最早听到的相声磁带,《火红的心》、《糖醋活鱼》印象深刻,同一时期好像还听过牛群的。在小阿公家拿到的磁带是马季《哭的功能》,里面的《特种病》和这个主打作品一个风格,《地理图》很巧妙,《医生请客》很恶心,不知道我现在在酒席上爱说的那些话是不是受它的影响,那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感召”应该没有其他的东西能做到。

刘宝瑞的《连升三级》曾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听说1992年后从课本取消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那时候我还没有理解到刘宝瑞的牛逼。

第一次看到相声文本是《如此照相》的节选,是在小阿公家看到的一本什么书,无聊中看到的,第一次知道了相声还能这么记录下来,虽然那时候我还没听过《如此照相》但是那种滑稽感从文字中就能体会了。

第一次看到《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电视就觉得很特别,随后在新华书店看到同名书,还以为是电视剧本,后来发现是单口相声集,特喜欢。没有完整把这部方子哥主演的电视剧看完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他把相声人的传记和段子合为一体,现在想起来实在是一部精品。

范伟没红之前是说相声的,前几年终于找到了一段听,发现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了,“你也太便宜了吧”给我印象深刻。

天呐,侯耀文也去世了?

刚才随便打开电视卡看新闻,正好碰上播发侯耀文去世的消息。

年初,马季的去世那是因为多少年的老病根要了他的命。但是侯耀文平常也没病没灾,而且拉了双眼皮以后人还精神了不少,可也就这么没了。自从离婚之后,侯耀文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市面上本就不多的相声演员拢了一大拨到铁路文工团,一时间几乎垄断了所有相声大赛,去年还把人气极盛的郭德纲招为门下弟子,简直就是相声一霸啊。事业上正得意的时候,谁知道说没就没了。

我一直不确定他的名字怎么写,究竟是“侯耀文”还是“侯跃文”。因为早期的相声书和磁带几乎是把这两个名字混着用,而广播里的播音员也是一会念“耀”一会念“跃”,现在回想起来,在《火红的心》这个作品里,他的邻居似乎也是管他叫“跃文”。

侯耀文的早期作品真是才华横溢。《火红的心》是我最早在磁带里翻来覆去听的一个节目,最经典的就是那个“就听砰的一声……你看见那发射火箭什么样么?咱家就什么模样了。”这种瞬间思维刹车的手法真是经典;《糖醋活鱼》也是早期极为经典的作品,那段“撒切尔夫人访美”的场景描述真是地道,加上石富宽楞头楞脑一捧,效果那个地道哟;到了上高中的时候,曾有那么一段时间相声一直没有新作品面世,后来在央视看到侯耀文的几个新节目出来,特别是《候氏发声法》里的他,在“中央(咿呀)学院”管好几百号人上课那个包袱,甩出来真是响亮。不过再后来随着大气候,侯耀文也开始“不景气”了。但是论门派,侯家依然是最大的。好几次相声大赛,侯家军占的比例都是绝对的优势,这个优势大得让人觉得厌恶,但是转念一想,在相声严重不景气的时候还能笼络住这么一大帮说相声的演员,也算是侯耀文的本事了。

侯宝林、马三立等老一辈艺术家辞世,算是相声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是前辈的光芒还没有消褪,马季也去世了,如今侯耀文也去世了,他们本应该是一代大师,引领一个时代的人物,没想到也走得这么快,甚至来不及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师时代。

应该说是时代不给相声这门艺术土壤。过去相声里充满的理想主义色彩轻易就被现实世界冲淡,相声演员的光辉也随着种种丑闻被褪得一干二净,如今的相声成了一门招笑就得的肤浅“艺术”,离曾经的粉丝、真实的生活、理想的浪漫主义越来越远。

侯耀文,又一个曾经辉煌、充满创作能量、让欢笑成为一种力量的人物成为了历史。

相声萎靡,比赛更烂!

十月一日七点二十分,从新闻里得知七点半会直播《第三届CCTV相声大赛》,并且连着要比上七天。俺顿时从沙发里蹦了起来,好家伙,差点漏了这节目。

比赛开始先是罗嗦着一堆规则,然后周涛、毕福剑不忘一个劲地鼓动观众们拨打声讯电话、发短信与节目“互动”,我觉得这场景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段子。一番罗嗦过后,时间过去了十几二十分钟,还没一个选手上台,我对节目的热情都快被那两个“太极”主持人浇熄。

要说,还是人家周涛专业,始终面带笑容,说话不急不缓,也不说错话,也不吃字。旁边那毕福剑时常走神,转过头去咳嗽一下,眼神游移一圈,遇到念电话号码的活全都推给周涛。不过也算不错,换了是我,可能都在半梦半醒之间了。比赛虽说是现场直播,但是经常出现录播的痕迹,经常是一句话才开始说,就突然跳带结束了。

这次比赛分专业和业余两组比赛,由评委实名亮分决定胜负。这次评委阵容可谓“大而不强”,除了候跃文、师胜杰、牛群、冯巩、苏文茂这样的腕,还有一些莫名其妙、不温不火、半拉不老熟的相声演员竟然也当上了评委,而且个个是“国家一级演员”,部分演员(比如赵炎)还冠以“群众评选的‘全国十大笑星’”。印象中这笑星评比都有十几二十年的历史了吧,敢情这“笑星”也是终身制的,即使十来年都不参加相声演出也没关系。还有那个笑林,在《笑林广播电台》之前之后都没有什么表现,每次表演都要卡拉OK一番他的“唱功”,如今混在农业节目当主持人,这次比赛也坐在了评委的位置上。其他没名堂的演员就不用多说了。

这次比赛还特设了“监评委”,我开始以为这个“监评委”有修正评委评分的权利,没想到原来就是个专门用来串场、念群众来信的摆设。马季、刘兰芳、姜昆坐在那,就好象三尊修成正果的菩萨。“菩萨”中以马季犹为抢眼,师傅“候宝林”的“帅”在他身上找不到一星半点,不是趴在桌子上,就是双手叉胸前显得很屌的样子,联想到他以前在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中坐没坐相,兴奋起来就往上拉裤管的样子,难道这就是中国相声承上启下的人物、如今的一代宗师?刘兰芳属于友情客串,评书虽然与相声是关系紧密的友邻,但她能坐在“监评委”的位子上肯定是因为曲协主席的特殊身份。姜昆是以政委的身份坐在“监评委”位置上的,由于其特殊的DANG代表身份,所以也不足为奇。

第一天比赛的前三个节目让人心凉。这也叫“专业组”吗?不要说那是相声表演,即使是公共汽车上两老头的闲聊也比他们说的带劲。第四、五个节目才找到点味。第二天的业余组那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只有清华那对选手的段子因为有“新文哏”的风格显得比较引人注意。第三天因为在外面混饭局落下了。第四天的业余组比赛……我都不记得看了没看,即使是看了,也会因为受不了做作掐了台。

昨天,第五天的比赛算是最精彩的了,但是评委的表现又实在太让人失望了。天津曲协选送的《名门之后》是一段很出色的相声,逗哏演员赵津生的几段学说,让我不禁鼓掌叫好,引来我爹一脸看不懂的表情。这段相声的讽刺也很到位,通过一个司机换的三个老板,揭露了官越小贪得越大的怪现象。全段相声只有最后抖包袱的一瞬间显得有点不干脆,但是好歹抖响了。无论如何,在五对选手中怎么也不会垫底啊。接下来那段毫不避嫌的,第一作者为“马季”的作品,没开始表演我就已经知道他必定是全场最高分了。你想啊,现在候派就等于京派,评委中有80%是属于这个派系的。论辈分、论名声、论资历,综合起来又没有谁能盖过马季去,这次大赛又是评委实名亮分,谁把分数写少了就是公开和马老过不去,谁会做傻事呢?果然,该作品获得了全场最高分,据我估计,本次比赛的头名也应该是他的了。津派相声……唉,朝中无人啊!在相声论坛里,有人建议把10月5日定为“相声耻辱日”,虽然觉得有点过,但是在内心深处是赞同的。

不知道其他的电视比赛是不是也这么烂,这次相声电视比赛是我看过的最不象样子、比赛过程最不合理的一次了。虽然出现了几个不错的段子,认识了不少新人,但是却展现了一出看了让人窝心的活剧,而这种表演对于单纯的相声迷们来说实在是特别别扭的事情。短信敛财、派系斗争、压制能人,甚至把传统相声中开的低级玩笑也当做瑰宝来挖掘,让它们重返舞台,这是相声发展中的阵痛,还是行将覆灭的信号?

“我热爱相声艺术,但我极不喜欢说相声的人”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不少大腕自己也说过。以前我只是听说过一些相声圈内的轶事,这次看电视比赛,算是对这话深有同感了。

(第六场,马季干脆不来……谱大了)

《蒋先生你干什么》台湾相声耳目一新

一直以来对台湾相声都没什么好印象。

以前曾听过几个台湾老演员的温温的传统相声表演,可能是声音太干净的缘故,总是觉得象背书(台湾早期的同期声电视剧也是这种奇差的效果)。

近年台湾相声在内地引起了不小的注目。“表演工作坊”赖声川的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据说在北京——这个曲艺胜地小火了一把,然后又上春晚露了一小脸。说实话,这次春晚的表演实在是失败到了家。首先是所选取的小段没有代表性,脱离整个相声剧来看这个小段故事,观众根本不会了解这是在说什么,更不会融入其中,从而产生好的艺术效果;其次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服装、道具、人数、语言规律,都不是内地观众熟悉的相声模式,甚至有演员爬上桌子的闹剧场面,很难让观众相信这样的玩意也能算是相声?如果不是CCTV工作人员领掌,我想那些演员真的是下不来舞台的。

后来还看过几次“表演工作坊”的作品,发现他们根本不是相声这个行当的,我觉得他们更象是一个话剧团体,只是借用了部分相声的表演形式而已。他们的话剧主要以讽刺为主,看起来虽然不是很招乐,不过看看话剧也不错啊。总比什么《阳光小巷》的矫情话剧强。不过,去年主力表演者倪敏然的自杀,对“表演工作坊”的相声剧可能是个不小的打击。

今天听了下“相声瓦舍”的作品《蒋先生你干什么》。哇塞,真的很棒。虽然该场相声晚会以三国人物蒋干为线,中间夹杂音乐歌曲、串场,有点偏离相声的传统表演模式,但是演员的表演还是按照相声的套路,笑料的铺垫、包袱的组织都是纯粹的相声风格。演员的表演也是非常到位,虽然嘴皮子没有内地演员那么利落,但是带着些生涩的国语更加具有喜剧效果。

我忍不住把内地人气最旺的“德云社”相声与“相声瓦舍”的做了下比较,后者明显占优。这种优势首先在相声题材上。“相声瓦舍”的作品真是平民化,善于把握小人物的心理,而且由于地域的特点,演员演出的时候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讽刺,出现的一些笑料、典故都是最新出炉的新闻题材,极尽影射之能事;第二点优势在于文字功底好。“相声瓦舍”的东西没有“德云社”那样庸俗地人身攻击,作品中还不时的玩玩文字游戏,可以看出文化层次不低;第三点就是演员的表演上,“相声瓦舍”的表演不“过”,这确实是很难得的。有的相声演员会受不了观众的感染,越说越激动,结果把作品毁了。几次听郭德纲的相声都发现太过,后来干脆不听了。而且在这张《蒋先生你干什么》的最后,演员还有一段现挂,没有一定的功底是不敢尝试这种活的,这让我想起了牛群当年的《十分美好》。虽然演员明显是做了前期准备,最后也都是难度比较低的模糊过关,但是这个方向是很对路的。内地相声演员近几年才想到重回剧场,而台湾的相声已经对剧场很熟悉了。

“相声瓦舍”的台湾相声改变了我对台湾相声的原有看法。我很怀疑侯耀文是否听过这些相声,否则怎么可能说出台湾相声没有水准的话。拿不出新作品的他,现在简直是个相声贩子,收编了一些演员到处搞演出,已经是个商人而不是一个相声演员了,实在很难相信这是当年那个几天就写出《糖醋活鱼》这种经典本子的侯耀文。

我注意到这张《蒋先生你在干什么》的出版公司,竟然是SONY BMG这样的大公司。据说这种CD在台湾是很赚钱的大卖货。甚至参加流行音乐的打榜能进入前十,内地谁有这么牛气的赚钱能力?

凭着相声包袱选材广、演员文化素质高的优势,再加上听众的“金捧”,台湾相声绝对值得期待。(内地的那帮演员,已经可以不做指望了。)

用OCR的方式读相声

要找一本对胃口的文本格式电子书真是太难了。网上能挖到的文本格式电子书一般都是主流、名著级别的,而稍微偏门一点的找起来就难了。

联想到现在的OCR软件对文字的正确识别率相当高,于是就想到我读书的时候何不顺手将它们转成文本格式呢?于是经过一番折腾,选软件、找技巧……结果,从年初到现在一共生产出了三本书的电子版本(具体内容请在www.0791.net查找):

《常宝堃相声选》
《教你学相声》
《中国的相声》

《常宝堃相声选》是一本老书,收集的是常宝堃先生的一些个段子。他的演出录音我没怎么听过,但是看名头应该是很牛的。这些段子里可以看见很多传统相声原始的风貌,别有一番风味。如果是相声FANS,习惯了阅读相声文本,可以做到一边看字,一边通过条件反射式的想象还原出表演时的语气来。这实在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教你学相声》是点击率非常高的一本书。我当初读他是因为介绍了如“三番四抖”之类的相声常识,以及这个很有号召力的书名。有不少相声词汇我以前只是有耳闻,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进一步的解释。该书的目标读者是小学生,可以理解成是一本辅导学生业余演出的辅导书。书中收录的几个名家为小学生表演编写的段子是本书一大特色,很多访问者都是通过搜索“小学生相声台词”来的。可能是六一快到,要准备节目的原因吧。看到这么多查找儿童相声文本的搜索记录,本来打算再找点儿童相声做个专题,但是想到六一过后也许就没人关注这个了,于是作罢。该书成于1998年,也是三本书里最“新”的。看来相声在小读者群里还是可能有市场的,出版社不会做亏本买卖。

《中国的相声》是著名相声研究者薛宝琨的相声理论作品。从一个老学究的视角观察相声,记述相声界的人、事、作品,以及对相声进行引述、评论,实在是一本少见的相声理论书籍。这本书今天刚刚做完,看后感觉相当有水平。书成于1985年,那时候相声还是处在非常火暴的时期,而书中对相声的分析中就包含了对未来发展隐忧的思考。

前面三本书都是相声,之后想换换口味,打算读一读《趣味逻辑》这本书。书中用小故事来揭示枯燥的逻辑知识。发现这本书是缘起同事偶然的随口推荐,于是我就把它找了出来。根据同事的描述和粗略的翻看,我想这本书一定会非常精彩。还有一本讲述世界名画故事的书也在选择之列,只是翻译实在太差,如果要OCR的话,不如我重新写过一遍,那样的话可就算“原创”了。

还有很多的书在选择之列。比如这几年一些工作用书就很少看,有点落伍了,也许有必要补补混饭吃的知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