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视频回放时的偏色问题

几天没播片子看,今天发现播放视频的时候电脑偏色非常严重。

偏色问题只局限在视频的回放区域内,桌面其他地方不受影响。怀疑是ADOBE的色彩管理软件的问题,关掉后问题依旧。这期间我只安装过WACOM手绘板的驱动,应该不可能是它造成的。

调整MPC的视频设置,也不见效果。查显卡高级属性的“覆盖”,发现灰色无法使用。联想到以前这个面板也是灰色的从来没有使用过,觉得有点奇怪,设计这个面板总归是要有点用处的吧。而且发现这个面板中的色相数值为30,好象有点偏哦……

莫非只有当一个视频正在播放的时候才能调节这个面板的数值?马上启动MPC播放一部影片,再切换到“覆盖”的时候,所有的调节杆都可以用了,把“色相”调整为0,偏色现象消失。

终于解开了很久以来对“覆盖”设置的疑问!至于我的计算机为什么会改动这个数值,那就没法了解咯。

油菜花开神雾游

这两天随团出差去了武宁的神雾山。

上山途中,车队的一辆QQ发出焦味,在司机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我独自想上走了一段路,发现有个似乎被遗忘的小水库,水的颜色碧绿得象翡翠一样。有点照片上九寨沟的意思。

傍晚的时候,旅馆附近的一株不知名的白花树。由于周围都是绿色的竹林和树木,所以颜色显得很突出,用红外模式拍了一张,增强了锐度。

晚上的所谓民俗表演。

其实这种非本地文化的表演我是觉得不适合冠以“民俗”的头衔的。演员很卖力,我们冷得缩脖子,他们打赤膊。开始是演奏乐器、表演舞蹈,由于舞蹈中有个波水的情节,导致有个别不明所以的观众差点发火。后来就是玩火,用脚在烧红的铁板上蹭,跳竹竿舞等。特别是走火海那个节目,看到演员在铁板上蹭出一缕缕的烟,开始还兴致索然的观众顿时热烈的鼓掌欢呼……。我的感觉是“寒”,比天气“寒”多了。


第二天下山我没等大部队吃饭,泡了碗方便面就先步行下山。带了三脚架,自拍了几张照片,实在是看不下去。多美好的风景啊,我往里一站……那就看不得了。还是拍拍花花草草吧!早晨洒满阳光的山间公路真是爽啊,鸟叫声、伐木声、偶尔路过的摩托引擎声,还有短时间的寂静,一个人在路上走走真是很惬意的感觉。

彩弹野战也是活动内容的一部分。我对这种游戏没有兴趣,第一是武器没有真实感,第二是万一整到衣服上洗起来麻烦,第三是比较不喜欢那种混乱的气氛,第四是脱衣服换衣服挺麻烦,第五是统一的鞋子号码对我来说小了,第六……反正我没参加,就在武器分发处看了看出发前的混乱劲。

一些野花。

一条挺美的河,河边的巨石我觉得挺有味道,可惜车车不是我家的,我只有跟着车队进退。好好的一条大河被我拍得象阴沟。

指示路牌。可能原来这山叫“大雾山”,为了发展旅游才改了“神雾山”的名字。山是不错挺险,只是你再去的时候,我提醒你最好别去那座无名庙宇求签。殿前“免费求签”的字看着就觉得别扭,事实上那里指甲泛黄的和尚总有办法促使你掏钱。这种技术有点类似于原来算命的,“这位先生,我免费送你几个字……”然后,你被暗暗咒得使你无法不拿钱给他。佛在我看来是很神圣的,现在和尚似乎没几个是为了为求佛学境界而存在的了,助长和尚的这种风气才是对佛的玷污。如果我这样说三道四引致仙家不满,还请梦中点化弟子一二。


几个河边戏水的小朋友。发现半大不小的小女孩比小男孩可爱多了。车队里也有个扎两个小辫子的小丫头,小朋友吃饭比赛总是拿第一。大人登山都有几个上不去的,她跟着爸爸硬是坚持下来了。第二天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好累,我要好好冷静一下。”口气象个大人一样,她大概还没弄清“冷静”和“安静”,以及“休息”的关系吧!

这是小美女摘草图的一部分(都没问过家长就发了照片,应该没什么关系吧?)。辫子有点撒,因为早上是爸爸梳的辫子。脸上还沾着泥土。大家集合准备打野战的时候她总是挡在换好衣服的叔叔阿姨面前:“我爸爸原来打过真枪的!”大人们总是应付一句:“真的啊?!”她就会很得意的走开,然后跟另外一个叔叔阿姨说:“我爸爸原来打过真枪”……。有个小男孩跟她抢红旗,小男孩的妈妈叫他们都松手,她乖乖的松开了,结果小男孩扛着红旗跑了。爸爸给她找过了一面红旗,才没走几步,被心急拍照片的阿姨抢去做道具了。她只好搓着手看看小男孩手里的红旗,再看看拍照阿姨手里的红旗,一付失落的样子。中午吃饭的时候,小男孩在饭桌前冲着她喊:“我才不要跟她坐一起,她讨厌!”好象一天的委屈都在这下爆发了,她扯着爸爸的衣服,头往爸爸怀里钻:“我要回家,爸爸,我要回家!”是啊,这个上午真是太伤自尊了。

现在母鸡的待遇真的很高,主人撒了一地的谷子,随便吃。这不等于让人在馒头上打滚一样吗!

油菜花开了!一路上都是这样黄灿灿的油菜地。

路的两边有很多大棚,有些农民就把草莓放在路边卖。据说前面修路,来往的车少了,影响了种草莓的收入。

被矛盾扯碎的人——《卡波特》 ★★★☆

从奥斯卡提名中的影片介绍知道了《卡波特》,之后翻了下海报,并没有钩起我太大的观看欲。DVDRIP出来后看了下片段,主角卡波特的阴阳怪气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觉得演这个角色的人,自己肯定有与主角的同样性格和经历,否则那种变态嘴脸和音调实在很难模仿。事实上,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就是由这位完成高难度动作的演员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捧回(我以前从未见他演的影片)。这部片子略带沉闷,但还算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纪实传记片。故事是从一宗凶杀案开始的。一家四口惨遭灭门,身为著名作家的卡波特从报纸上了解到这个消息后马上着手采访。当时他已是著名作家,成名作《第凡内的早餐》使他成为了中老年妇女的偶像,借助这个便利,他得到了许多一手资料。案犯很快落网,他便再次利用妇女偶像的便利加上小小的贿赂获得了独家采访案犯的机会。经过与案犯交流后得知,案犯悲惨的童年经历几乎和自己一样,只是他们的机会不同,一个小小的差异让他们成了这个社会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这让他很痛苦,也让他对案犯起了同情之心,于是他为案犯请了最好的律师,以帮助他们免于死刑。但是有一个疑问始终在他心头萦绕:“罪案发生的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这个答案,他无法去用杜撰完成他的作品。当他经过长时间的坚持终于知道了案发当晚发生的一切,卡波特被惊呆了。于是他开始后悔自己为案犯减轻罪行的行为,他从内心希望绞死这两名案犯。但是这前后的态度反差让他十分矛盾,无所适从。一面是道德公理,一面是对有相似经历的罪犯的同情。两股情绪在他心内交战,让他痛不欲生。最后他出现在了绞刑场,目睹了案犯被绞死的全过程。那感觉,就好象另一个自己被绞死了。这个被绞死的人与他有一样的童年记忆,然后就在一闪念间两个人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卡波特随后根据该案件写出了他文学生涯最辉煌的作品《冷血告白》,之后就陷入颓废的状态中,直到酗酒而死。他在他随后的一本书中说道:“愿望实现所带来的眼泪,比愿望不能实现所带来的眼泪还要多。”

片子我觉得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表现了一个矛盾挣扎的灵魂。就故事本身来说,我没有看过《冷血告白》这本书,以前也不知道卡波特这个人,所以故事对我并没构成很大的吸引力。贯穿始终的悬念:“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疑问也不是很强烈。倒是演员的表演难度让我从头至尾的十分有兴趣。另外该片也似乎带有同性恋的气味,我认为那个总是跟卡波特通电话,并且和他一起出国写作的男作家是卡波特的男朋友……

如果你想看看去年最顶级的演技,那么还是去欣赏一下该片吧。

03.13.06.Capote.2005.Limited.DVDRip.XviD.iNT-NewMov(凯波特)

◎译  名 凯波特
◎片  名 Capote
◎年  代 200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英文
◎IMDB评分 7.9/10 (7,265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379725
◎文件格式 XviD + AC3
◎视频尺寸 800×320
◎文件大小 2CD 2 x 50 x 15MB
◎片  长 114 Min
◎导  演 贝内特·米勒 Bennett Miller
◎主  演 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罗伯·巴拉班 Bob Balaban
◎简  介 
影片《卡波特》是索尼公司出品的一部文艺小品,其人物原型杜鲁门·卡波特是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精英,他撰写的小说《第凡尼的早餐》以及《冷血》都被搬上银幕。电影《卡波特》虽然冠以作家的大名,但并不是笼统地叙述卡波特的短暂一生,而是重现卡波特创作《冷血》前后的一些点点滴滴。和他的作品相比,卡波特的个人生活远非圆满完美,也许,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生活,成就也销毁了身为作家的卡波特。
  卡波特不完美的生活从他的童年开始,他出生于1924年的新奥尔良,17岁的母亲年幼无知,所以卡波特刚生下来就被寄养在阿拉巴马州的亲戚家,直到9岁的时候才被改嫁到纽约的母亲及有钱的继父正式收养。异样的遭遇使卡波特敏感、反叛而早熟,他从小就立志写作,高中毕业后,他决定不上大学,而是去著名的文学刊物《纽约客》杂志做小工。慢慢地,他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作品,短篇小说“米里亚姆”(Miriam)得了欧·亨利奖,也为他赢得了出版商的注意,随后他出版了几本较有反响的小说集。作为一个公开的同性恋,他写作之外的另一大爱好就是社交,在纽约名流圈里聚会的生活细节被他写进中篇小说《第凡尼的早餐》里,此书获得文坛内外的充分肯定,显示了他作为重要小说家的实力。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希望创造出一种文体,能够把他的小说技巧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结合在一起。
  《冷血》则是美国纪实文学的一个高峰,也是卡波特的生命分水岭。之前的卡波特在写作上走的是上坡路,虽然吃力,但也一直不停地在往高处行进。1959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一件发生在美国中部堪萨斯州的凶杀案引起了卡波特的强烈兴趣。他邀请儿时的伙伴,女作家哈珀·李同行(后来李发表了著名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花大量的时间采访调查,做了六千多页的笔记。期间,他常常与已经定罪、并被判绞刑的杀人犯之一的佩里·史密斯深谈,使卡波特对佩里的悲哀的生存状态有了深层了解,特别是他们相似的被父母抛弃的童年遭遇,让卡波特又生出一种超出友谊之外的同情和爱怜,这情景使卡波特陷入一种绝望的困境:一方面,作为一个作家,他必须冷血地期待佩里和同伙早日上绞刑架,因为只有他们死后他的故事才能圆满结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社会这样冷酷地处死一个从小在恶劣环境中长大、倍受欺凌的悲惨生灵是多么地不公平不道德,而作为一个知名作家,卡波特是有能力替佩里请位好律师,争取上诉不被绞死的。但最终还是卡波特的写作占了上风,佩里这个杀人犯成了他书中一位最具个性的人物,他亲自目睹了佩里的绞刑。
  历经六年的杰作《冷血》问世后,并在全国各地造成轰动效应。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纪实文体,既具有时效性、可读性,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它也成了涉及犯罪心理学,美国中西部心脏地带的民风民情等多方面的经典。
  《冷血》之后的卡波特开始沉醉于声名娱乐:举办盛大的化妆舞会,在电视上频频露脸,不停地透露自己下一步写作计划,却没有东西出来,并且公开承认酗酒吸毒的嗜好。卡波特构想自己的另一部巨著是刻划上流社会的荒淫生活,但一篇暴露名人隐私的短篇不仅让文评家失望,也使他从此被纽约名流圈除名。此后,再也写不出高质量的作品,卡波特的生活开始迅速下滑。1984年,离他的六十岁生日仅有一个月,卡波特因酗酒过度而身亡。临终前,他拒绝去医院,他宁愿平静死去。
  影片《卡波特》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卡波特这一传奇形象。孤独的卡波特在堪萨斯以冷色调的摄影呈现,与繁华喧嚣纽约中谈笑风生的名人形成强烈对比,他的人格分裂也呼之欲出。在2006年1月7日公布的美国电影评论人协会奖中,《卡波特》以12票对11票的一票优势击败《暴力史》获得最佳影片奖,在《卡波特》中饰演作家卡波特的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此前,霍夫曼还凭借精湛的表演,无可争议地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剧情类)的殊荣。作为第78届奥斯卡奖典礼开始前的一匹黑马,《卡波特》不仅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还获得了最佳导演等4项大奖提名,能否爆冷击败《断背山》、《晚安好运》等热门影片最终捧得小金人而回,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南昌是个活色生香的城市

画上的女人把衣服撕了一块,漏了一背的光脊梁。广告牌也不含糊,这不,脊梁也漏出来了!

更加香艳刺激的在这里。一夜间,整条解放西路都飞出了这些小纸条,电话亭、电线杆、墙壁、变电箱……到处都是,仔细一看,敢情是……。为了避嫌我把号码擦了。想要做这份兼职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对不住了,花一块钱快来龙王庙菜场附近看看吧,不收押金的也!跟以往的骗子不一样也!

诶!我这么激动干什么?人品问题啊。